井·津
王蜀时,夔州大昌盐井水中往往有龙,或白或黄,鳞鬣光明,搅之不动,唯沮沫而已。
——(五代)孙光宪·《北梦琐言·井中龙》
其实关于井中有龙的传说并非十分希罕,古井中常有秘藏珍宝、冤魄幽魂、怪兽猛鬼,当然还有节烈一死的坚贞妇人。小时候便常听得一些传说故事,往往是到紧要关头,譬如前有敌军围困,后有追兵杀来,横竖都是一死的节骨眼上,受困的主人公的女眷往往都是"咕咚"一声,往井里一跳了事,了却了夫君的种种牵绊。这之后,往往是夫君拿着跳井爱妻遗落的一块绸带或一张绢帕,揪心裂肺地指天骂地,摞紧一把大刀,便砍瓜切菜般杀出一条血路来了。那时听老人们讲故事时,往往讲到这里,我心里都对那些跳井的妇人们竖起了大拇指;但从此对"井"的观感多少有了一点凄凉和惴惴。
曾游览过一些古刹深宅,里边在某个角落往往有一口古井。古井的名字往往都很优美,或是名字背后有一段令人煞是惊奇的传说。也有一些无名的古井,若干年来波澜不惊地保持着那一汪无尽的澄澈。我就曾在一所古祠堂里寻得一口无名古井,几株参天老桂环抱其上。去时正值深秋,袭人的丹桂星星点点地缀满了枝头,又忽忽悠悠、簌簌地落了一地,那景况,当真是飞天入地,只一个"香"字了得。我探头往井中一窥,幽幽的一汪青黑泛着几撮落下的丹桂,暗自揣想,即便这古井中有怨魂凄凄,此际也暂得慰藉,可作香魂依依了。兴许,"古井"便是这样一种幽深的事物,把那些人间无数的苦难与愁苦悠悠地化解为一汪澄澈的恬静。它没有通天的法术,去救助和解脱这种种无休的苦难与愁苦,它只是一种隐逸着的承受罢了。
那么,"十方救苦天尊"又救得何样的人间苦难?崖壁上有十尊并排站列着的无头神像,神像脚下有一块造像题记:"天尊一铺天宝九载五月扈灵宰奉为·· 郡曰····师主三洞道士贾光宗造"。这个道士贾光宗造的这十尊天尊像是不是"十方救苦天尊",似乎是无头可查的。其实又何必非要穷经搜典、搞个言之凿凿呢?这造像敬神,求福救苦的事儿,信众们还分什么菩萨天尊、佛禅道仙,不也一样见神求神、见佛求佛;不就求个东南西北都有依有靠,不就求个春夏秋冬都少些烦忧愁苦?有一禅谒说得好:须知十方佛,原是眼中花。我看也不妨说:须知来求十方天尊,原是为那心中愁苦。
道士贾光宗在天宝九年造好了这一铺天尊像之后,去了哪里无从得知。我总觉得他去去来来,并没走远,他一定还惦记着此时此地的某些更为隐密的事物。他心中那些隐秘的愁苦又有谁知晓呢,也许他会悄悄地向救苦天尊们吐露那个内心的秘密;也许不会,只是暗自祈愿天尊能救得他的心中愁苦。兴许就在哪个太清宫、天师洞里的女冠也惦记着他的行踪去迹;或者他也惦记着那个惦记着他的她。虽说终日寻仙问道,研经论卷,可末了,终会禁不住于某个黄昏,躲在某个殿阁一角,偷偷地凝视着那个心中的她,那看似古井一般沉静自怡的心也荡起层卷而来的清漪。他就躲在某个僻静的角落里,我看到了他的身影。
底·谛
杜给事孺休典湖州,有染户家池生青莲花,刺史收莲子,归京种于池沼,或变为红莲。因异,驿致书问。染工曰:"我家有三世治靛瓮,常以莲子浸于瓮底,俟经岁年,然后种之。若以所种青莲花子为种,即为红矣。盖还本质,又何足怪?"
——(五代)孙光宪·《北梦琐言·杜孺休种青莲花》
人们爱莲,爱她那婷婷清丽的风姿,也爱她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。然而这品性却是人为添加的,莲的洁白、淡红、浅黄都是自然而成,淤泥的陈色怎么会随之染上呢?这"不染"的赞颂倒是与人的喜好或情绪有染了,《北梦琐言》中的这朵青莲花不就是由瓮底的靛色染成的吗?瞧,此间的崖壁上就雕着一朵绽放的青莲花,却是释迦佛的法座。
那瓮底的三世积靛当真如此神奇,能把红莲的种子浸染作青莲的种子?那若是拾来几片秋叶落红,往瓮底一浸,想来油然翠叶、奇艳紫花定然是信手拈来了。不过这终是些不能落地生根的一时摆设罢了,找个花瓶插筒一搁,也就是个三两天的新鲜劲儿。可偏巧有人借花献佛,这些紫花翠叶一古脑敬奉给了菩萨罗汉。这也奇了,菩萨的头光轮里片片翠叶再不落坠;罗汉的袈裟上缀上紫花朵朵再不飘零。这崖间壁上,也就给我染上了忽一会儿姹紫嫣红、忽一会儿青青翠翠的难忘映像。
然而,到底这青莲花是否就是染出来的,这样打破靛瓮问到底的问题却如影随形,终是要一个结果的。其实执着于这样的追问并非就一定会有个结果,正如这崖间壁上,拎瓶提罐的观音菩萨可是不少,你是否就一定要抡个铁锤把那瓶瓶罐罐砸个稀烂,看看这杨枝玉露究竟是个啥玩意,有个啥神通?执着于这样的追问,或者说执迷于某种结果的人,何妨去做得另一件细致活计:瞧,那奋力托举着佛祖莲台的大力神将,何不去耐心探询,这手中之莲所重几何?这莲上佛祖又得几斤几两?
旁侧早有金刚怒目相向,举掌要打这没头没脑、没完没了追问人。哇呀呀,先骂得一句:"青即是空,青莲本空;莲即是空,甚莲也空;只去观莲,有甚流连;佛祖斤两,岂容思量。"佛侍弟子也张口就唱,苦心诲谕:"恁则待闲熬煎、闲烦恼、闲索牵、闲追欢、闲落魄、闲游戏。金鸡触祸机,得时间早弃迷途。"还有啥好问的,还有啥好愁的?秋凉凛冽,不如归去,喝上几口热酒,发上几句牢骚,拍着桌子唱句:"四时风月一闲身,无用人,诗酒乐天真。"
红·泓
西宫南内多秋草,落叶满阶红不扫。
——(唐)白居易·《长恨歌》
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;可红颜却是无情物,化作骷髅让你哭。其实也是说时光无情,管你什么黄颜红颜、落红春泥,终是烟中尘、尘中烟,一缕烟尘,沧海桑田。说红颜无情,也只不过是说红颜如花、难得常驻;终要凋萎、白骨虫驻。那些如花颜面,不也是如烟如尘、一缕烟尘罢了。这一缕烟尘遇风则散,无风也漫,就是连一泓古井之水也不如了,那一泓井水还来得些波光映月、寒泉微澜的观感,而观一缕烟尘散漫,却又如何说得出些好处来?
可即使如此柔弱易逝之物,也有个慈受和尚来说叨一二:"女色多瞒人,人惑总不见。龙麝暗薰衣,脂粉厚涂面。人呼为牡丹,佛说是花箭。射人入骨髓,死而不知怨。"若真拿如烟若尘之物做得这"花箭",又能射得中何物呢?若真的做得到避烟尘如飞箭,这又是何等神仙呢?这慈受和尚身子骨也端的不够硬朗,有点烟尘飘绕而来,便如中箭般惨呼哀号,还发个啥菩提心,修个啥金刚身?
红颜若做得"花箭",那红岩又做得啥?我穿行其间的这些山崖,全是红色的砂岩,它们材质细润适于雕刻,却也坚固异常,不是些似烟若尘之物。这岩间周遭,便是一溜千年以来的摩崖造像。或释迦说法,或菩萨拈花;或天尊救苦,或天宫浮屠;看来这山间红岩确是做得些神佛宝像的。可那慈受和尚眯眼细细端详,也定要说那雕匠施主,定然都中了花箭穿心,造些宝像也不庄严了。瞧,这菩萨扭腰斜胯,哪来端庄;那菩萨眉挑目笑,哪得庄严;这菩萨抚腿倚壁,分明卖弄风骚;那菩萨双目含情,想是与那捐建施主有些隐情。慈受和尚走来晃去,一脸不屑,指东骂西,满腔愤怨。
那些凿岩刻像的匠人也未去搭理那个慈受和尚,依旧叮叮铛铛、一锤一凿地刻出个如花宝像来。后来,也未见那慈受和尚再来叽叽歪歪,这些红岩造就的摩崖石刻就静静地绽放了千年。想来,那慈受和尚定是当日受了些红岩菩萨的"花箭",伤得不轻,一命呜呼也未可知。
咦,这倒有一尊像是后来补塑其间的和尚像。只见他面态平和又略带腼腆地站在两位观音菩萨的中间。一左一右,丰盈润秀的腰肢与腿把这和尚也挤得够呛;那和尚毕恭毕敬地缩作一团,那紫色的衣袍上竟然细细地描着绽开的花。
尘·沉
九重尘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。
——(唐)白居易·《长恨歌》
据闻,这些摩崖造像中有一块纪年为"大唐开元二十八年"的造像题记,便是这些造像纪年的可考上限。没费太大的功夫,我找到了这个造像题记,在一个造像窟的侧壁上,可惜风化严重,字迹模糊。但从题记的基本内容可以推断出这是一窟道教天尊造像,因为在题记中出现了"永乐天尊"的字样。那么,"开元二十八年"的字样又意味着什么呢?
开元二十八年,王维与南宗禅神会大师相遇于南阳临湍驿,这是一次极其重要也极其迷人的会面。据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》记载:"于时王侍御(王维)问和尚言:若为修道得解脱?答曰:众生本自心净,若更欲起心有修,即是妄心,不可得解脱。王侍御惊愕云:大奇。……王侍御问:作没时是定慧等?和尚答:言定者,体不可得。所言慧者,能见不可得体,湛然常寂,有恒沙巧用,即是定慧等学。"本就寂寞的王维,开始愈发寂寞起来。他不经意间拈得了一句:"一悟寂为乐,此生闲有余",不也算得湛然常寂之悟了吗?
开元二十八年,王昌龄游襄阳,偶遇患疽病的孟浩然。谁料孟浩然因一时兴起,饮酒过多而病复发,竟因此而死。后来,王昌龄又偶遇了被贬夜郎的李白。两次偶遇,亦喜亦悲;生死逆旅,浑如一梦。如梦,如梦,这一年如梦之事还有一桩。这一年,据《新唐书》记载:"十月甲子幸温泉宫。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,号太真。" 与唐玄宗一起泡温泉的杨玉环,摇身一变,由寿王妃做了太真道士。这离奇境况,不也如梦中飞仙,玄妙异常;这来去之间,不也如瓮中青莲,诡秘无常?太真、太真,倒不太真切,其间真假玄机,不也浑如一梦?
开元二十八年,就这些谈禅说梦、吟诗吃酒的光景?似这般拈来倒去,像那地藏菩萨手中的如意宝珠,上托下摞,似把众生愿望全揉进来,也就在这一上一下两颗珠里。如此说来,似这般东拉西扯,倒真把开元二十八年的是是非非,托付在了这诗人、和尚、皇帝、王妃、道士几人身上?似这般追问,谁答?只怕又是该打。窟边胡人武士须眉怒张,叽哩咕噜,一口胡语,不知是否喊打。在这崖间窟中,一番言语,几番思量;一阵江风拂过,吹走几句胡话,吹来几颗灰尘。忙不迭地从窟中跳下,自顾背对着风口揉眼,却忘了去看这一窟的造像题记。(文:肖伊绯)
转载自 <a href="http://www.dkkxkk.com/archives/79.html" title="园林观禅 井底红尘" rel="bookmark">园林观禅 井底红尘 | 东看看西看看</a>
下面我简单说几句